日本藤川口子——尼桑的新一代自动驾驶系统提高了安全性和精确性。但是免提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。
这是对该汽车制造商ProPilot 2.0技术的道路测试中得出的一个结论,目前汽车行业正争相推出自动驾驶汽车。
日产的半自动驾驶套件承诺无需人工操作,高速公路上从入口匝道到出口匝道的自动驾驶,沿途自动超车。该系统今年将在日本销售,但在一段时间内不会进入美国。
与2016年推出的第一代ProPilot相比,大只500平台靠谱吗2.0系统取得了一些进步。其中最主要的是真正的无人驾驶和自动换道。旧的导航系统既不允许,也不接受导航系统的指令,把车开到目的地。
在富士山(Mount Fuji)山麓进行试驾的大部分时间里,新一代的ProPilot做到了这一切。
当车向前行驶时,我可以自由地在记者的笔记本上记下观察到的情况,拍下照片,或者只是欣赏风景。这辆车在路上的每一个拐弯处都能熟练地自动驾驶,偶尔会打断我,提醒我要把眼睛和注意力放在前面和中间。
它可以自己在速度较慢的卡车和高速公路交叉路口之间改变车道。然而,当汽车换道时,驾驶员仍然必须轻触方向盘以保护自己。
速度陷阱
但也有一些恶化,反映了行业在这一新兴技术的发展状况。
如果司机超速超过限速10公里每小时(6英里每小时),无人驾驶功能就会自动关闭。这就需要重新抓住方向盘来满足机器人系统的要求。
对于想要开得更快的司机来说,这是一个主要的刺激因素。
在我的整个驾驶过程中,尽管我周围的交通以每小时60多英里的速度疾驰——即使在守法的日本也是如此,但贴出的限速从未超过80公里每小时(50英里每小时)。副驾驶员不停地对我嘟嘟叫着“向前看!”然而,我所能看到的只是一群飞驰而过的汽车。
有时我跟在一辆速度较慢的汽车后面,几乎不可能超车。ProPilot 2.0有自动超车功能,大只500平台注册链接但通常会被后面追上来的车挡住。
更糟糕的是,在我两个小时的车程中,路牌上的限速经常改变,一次就降至每小时50公里(每小时31英里)。值得肯定的是,我的车的速度自动同步下降了——在技术精度上得了一分。但它迫使我继续以危险的低速免提驾驶,或者如果我想开得更快,我自己开车。
不停地来回切换成了一件麻烦事,最后我只好自己开车了。
幸运的是,当不需要手动驾驶时,基本的前驾驶员功能——市场上已经有了——就会出现。这个系统需要你控制方向盘,但它能让汽车很好地保持在车道的中心。
在日本,ProPilot 2.0是日产Skyline所有混合动力车型的标准配置。日产Skyline是一款高端轿车,在美国和其他市场以英菲尼迪Q50的名字销售。传统的汽油版本的天际线不提供ProPilot 2.0,即使作为一个选项。首席工程师德冈重东(Shigetoshi Tokuoka)说,这是因为Skyline的混合动力系统内置了安全冗余,这是ProPilot自动制动和转向所需的。
日产得出结论,不值得在汽油改型上增加系统的额外成本。
美国前景
日产汽车将增强型2.0系统引入美国的最大障碍是地图。
该系统依赖于厘米级精度的3D、高清公路地图。这种测绘在紧凑的日本比在广阔的北美更容易完成。
日产汽车正准备在美国推出ProPilot 2.0负责英菲尼迪Q50和Q70轿车以及Q60双门轿车的德冈说,这款车不会出现在英菲尼迪的铭牌上。
德冈拒绝透露哪款铭牌将在何时上市。
但他补充说,这项技术是在推出一款新车型的时候推出的。他不愿澄清这是指新产品还是现有铭牌的修改。
与此同时,据日产汽车北美研发主管克里斯•里德(Chris Reed)说,该公司的美国技术中心正在测试ProPilot 2.0,以满足当地需求。他说,这项工作需要在美国道路上进行数百万英里的验证,以获取独特的地区驾驶条件。
但即使在日本,ProPilot 2.0仍然面临限制。
不干涉功能只能用于已在3D高清晰地图上划分的高速公路。不能用于复杂的高速公路立交桥、密集弯道、收费站、隧道、施工场地等。当雨下得很大,需要雨刷操作时,免提驾驶也不会起作用。
但德冈说,免提模式是为了减轻长途驾驶的压力或减轻休闲旅行的负担,而不是为人们早上繁忙的通勤提供动力。
“如果你想自己开车,你可以,”他说。“如果你想放松一下,让汽车来帮你,你也可以这样做——比如你打完高尔夫球回家后累了。”
考虑到这一点,只要您不赶时间,ProPilot 2.0的性能与广告宣传的一样。
日产在2013年宣布,计划到2020年在市场上推出多款自动驾驶汽车。这家日本汽车制造商后来对该计划进行了微调,称多车道高速公路系统将在2018年左右推出,而能够处理城市交叉口的系统将在2020年左右推出。
自动驾驶现在是日产所谓的智能移动产品开发战略的一个关键支柱,该战略的重点是电气化、自主和互联。
日产汽车首席执行长西川博人(Hiroto Saikawa)今年5月曾表示,他希望未来四年半自动化驾驶系统的年销量能达到100万辆。
日产计划在20个市场的20个品牌上销售这项技术。